执着的梦想
《执着的梦想》是一部关于早期航天飞机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里面再现了航天飞机的发射、着陆过程以及宇航员的太空生活。片中最令人瞩目的片段不但有从太空拍摄的地球全景,还有宇航员们,尤其是美国第一个女宇航员太空行走的特写。当我们回顾所有那些电影和DVD中有关人类探索太空的情节时,通常我们会想到什么?奋斗。航天计划从一开始就是无止境的冲突和混乱、试验和挫折、多灾多难和百折不挠。在乐观的背后总能看到巨大的困难,在胜利的光环下则是成千上万的意外。而这部《执着的梦想》不同。在这里,我们会对离地飞天而肃然起敬,会为从太空中观看地球之美而心跳停止,会为宇航员们的日常生活而兴味盎然。《执着的梦想》,就是这样一部珍贵的DVD,它想告诉你的就是:“嘿,怎么样,太空漫游很酷吧?”这部IMAX电影发行于1985年,当时阿波罗计划已经过去很久。NASA面对的局面是公众普遍对航天计划漠不关心。拍这部片子仿佛就是想说:“航天非常好玩——请大家看过来,关心我们的工作。”很快所有的媒体就把目光都投向了他们,因为在1986年1月28日,发生了挑战者号爆炸事件,航天事业一下子又成了全世界的焦点。经过了16年之后,华纳公司终于把《执着的梦想》从大银幕搬到了DVD上。与其一起发行的还有IMAX的其他一些电影。对《执着的梦想》这部老片来说,表现效果已经非常杰出了,其内容也仍然引人入胜。尽管基本上没有任何花絮,这部DVD还是非常抵买的。
3600
佐恩引理 1970
电影的第一部分,一块空白的银幕上,一个女人的声音读着从一个殖民地美国的识字课本中选取的ABC歌谣。   第二部分,一秒钟的镜头显示一些单个的词,通常是出现在标牌上,按字母顺序排列。浅浅地,当导演一而再再而三地浏览这个字母表,每次使用一套不同的单词集,每个字母的位置都填充着图像——火焰、海浪、碾磨汉堡。到这一部分结束时,影片已经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图案字母表,每个图像都关联着一个字母。   影片的最后一部分由几个长镜头组成,一个男人、一个女人和一条狗慢慢地穿过雪原,伴随着阅读关于光的中世纪文本的声音。   而中间部分,体现了结构电影严格系统的一面,固定摄影机和终场长镜头按照戈特海姆的《雾线》和其他冥想式作品的方式呈现了一种逐渐的变化。《佐恩引理》形式上的复杂性已经获得了广泛的诠释。它是有关孩子的语言获得、视觉和声音之间的竞争,或者自然与人类的关系面对字母表这样的人工系统的优越性?   Frampton 的电影,像其他结构电影作品一样,常常邀请观众去观看他或她自己在观看该片时所经历的体验。观众与影片之间的这种“参与感”,使得西特尼认为结构电影潮流从根本上是关于人类意识的,通过这些方式,心灵建构出样式,并在感官信息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我的小学老师
今年是布埃尔老师最后一年在这个班里上课。这是一个略微有点特殊的班级,学生来自这个村镇的各个地方,他们的水平和年龄有所不同,但是布埃尔老师对他们的关心都是一样的。布埃尔老师会在每周二的下午给孩子们进行听写测验,尽管这是孩子们最不喜欢的一个部分,但是布埃尔老师会用自己独特的叙述方式让孩子们乖乖地坐在书桌前。索林是布埃尔老师的一名学生,但是他的水平明显跟不上别的孩子,布埃尔老师在这时开始阐述他的教育法则了:因材施教,不要给学生太大的压力,还是要以鼓励为主。后来我们了解到,原来这个班级里的学生家长大部分也是布埃尔老师带出来的,这更增添了布埃尔老师在这所学校里面的威严。布埃尔老师不但在课上给同学们讲法国大诗人兰波的诗集,陶冶他们的情操,还爱在课下和小朋友们一起踢球。当遇到两位同学因为对方的身材过胖而产生的争论的时候。布埃尔老师不会硬生生地把两个孩子拉开,而是他会跟他们讲人都是不满足自己的现状的,金发的想要黑发,蓝眼睛的想要绿眼睛。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承认自己的物理状态。这才是重要的。小时候的争论如果不正确对待的话,长大了这些孩子很有可能会走上打架斗殴的道路。布埃尔老师在带领孩子们社会化的过程中也做出了很多努力,比如让孩子们自己去买面包,带他们去巴黎徒步远行,教会他们坐地铁。其实很多人都觉得布埃尔老师没有必要这么拼命,承担这么多责任,但正是因为布埃尔对于整个村子和村民的大爱才让他获得了人们的尊重,最后,在布埃尔老师走的那一天,许多人都哭了。布埃尔本人也潸然泪下。
*
*